央行发布《2024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集中推出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并加力推动政策落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59.6万亿元,同比增长7.2%,比年初增加17.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5.7万亿元,同比增长7.6%,比年初增加18.1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08.4万亿元,同比增长6.4%,比年初增加18.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02.3万亿元,同比增长6.3%,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202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7.1万亿元,同比减少1.4%。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年现金净投放14,750亿元,同比多投放5,935亿元。初步统计,202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8.3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3万亿元。12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1%和3.6%,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35个和0.6个百分点;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3%左右,同比下降约0.6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也还存在,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人民银行下一阶段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报告》强调,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加强利率政策执行,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一是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在防范资金沉淀空转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存续的专项再贷款工具。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机制,持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及时组织开展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效果评估和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开展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结果运用。实施好创业担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和就学。加快建立完善养老金融体系,构建养老金融长效机制,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好《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做好重点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激发消费活力。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有效落实各项利率自律倡议,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行。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增强外汇市场韧性,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指导金融机构基于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为实体经济营造稳定的汇率环境。
四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债券市场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持续加大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等的支持力度。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推动公司债券法制建设。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持续推进柜台债券业务扩容和规范发展。建立健全做市商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联动机制,完善承销、估值、做市等制度规则,提升债券市场定价功能、活跃度和稳健性。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管理,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落实附加资本和杠杆率要求,定期组织开展恢复计划演练,加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跨境危机管理合作。稳步拓宽附加监管覆盖范围至非银领域,推动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名单和附加监管规定。稳妥有序推进重点风险项目和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处置成本分担机制。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研判,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进一步研究扩大风险处置基金积累,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